图为“不忘初心、重温入党誓词”主题活动现场。 杨博一 摄
3月9日,新春佳节刚过不久,运城市委党校迎来了50余位特殊的客人,专程前来“走亲访友”。虽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市委党校的大门。但对这里的“家人们”,他们再熟悉不过。
“以往都是党校的同志们来村里,逢年过节的,我们也来城里的‘亲戚’家走一走、转一转。”当天,平陆县张村镇东张峪村、万荣县汉薛镇怀介村50余名党员干部和部分乡镇负责人、包村干部,来到党校“家里”串门走“亲戚”、认门话家常。在见到党校“家人”们之后,大家紧紧握手交谈,问一句家长里短,道一声新年祝福。不同的场合、不同的话语,却是同样熟悉的面孔、同样真切的感情。
“一进门看到大厅屏幕上写着‘欢迎你们回家’,我心里感到非常温暖。以后我们村的村民们都要常回家转转。”怀介村村委主任张高峰说。
在“家人”的带领下,两村的党员干部第一次走进党校课堂,准备聆听一堂为他们精心打造的特殊党课。
“全体起立、唱国歌……”党课开篇,是“不忘初心、重温入党誓词”主题活动。庄重肃穆的氛围,让在场的所有人肃然起敬。随后,党校党员代表为两村党员代表逐一佩戴党徽、分发党章。所有党员干部举起右手,紧握拳头,面对党旗庄严宣誓。用这种特殊的方式,坚定信念、补钙壮骨。
主题活动结束后,三位党校优秀教师逐一登台授课,为大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中央和省市精神、扶贫政策解读专题讲座。
“今天是我作为共产党员感到非常骄傲和光荣的一天。”东张峪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赵新科说。
“入党这么多年,还是头一次进党校,尤其是对着党旗宣誓,好像回到了40多年前在生产队刚入党时的样子。”东张峪村一位1973年入党、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说。
怀介村的党员代表也纷纷表示:“听了党校老师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乡村振兴战略后十分振奋,党的政策太好了,农村青年中的好苗子还是要多到党校接受教育,感受党校的好氛围。”
亲身体验一次走进党的“红色教堂”、接受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洗礼,享受一次领导干部的“特权”,感受一次作为共产党员的荣光……为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许多农村党员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党校”的期盼和嘱托,去年以来,市委党校在全省率先发起“普通党员进党校”活动。全市13所县级党校积极响应。活动开展一年来,共培训普通党员6万余人次。在“自家院里”邀请贫困村的“亲戚们”参加这样的活动,意义更非同寻常。
“我们帮助村民积极开展产业转型,发展耐旱型经济作物双季槐500余亩,与山西济医堂医药集团合作发展半夏400亩,与华康药业签订协议发展黄芩400亩,鼓励农户种植丹参100余亩,引进丰晟菇业发展香菇大棚。截至2017年,全村已脱贫35户177人。”
“2017年我们带领村民种植干果经济林200多亩,新打两眼机井,新增三台变压器,新建500方蓄水池、文化教育中心10间,还为村里安装了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,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.2万余元收入。”市委党校驻怀介村第一书记石华伟、驻东张峪村第一书记任强在向村民“交账”时滔滔不绝、慷慨陈词。
“夏天热、虫子多,由于过敏,身上起了很多红疹;冬天冷,我们几个是轮番感冒,你好我坏交替发生。”“孩子小,爱人一个人照顾,要是孩子生病更难处理。同事爱人也长期一个人在家,孩子更缺少关爱。”两位第一书记坦言,虽然过程艰辛,但每当听到村民们说起“党校帮扶队是我见过最好的帮扶工作队”、“2017年是我们村变化最大的一年”,心里深感欣慰。
自结对帮扶认亲以来,市委党校与两村党员干部群众一道,想尽一切办法发展大棚香菇、中药材、双季槐、花椒等特色致富产业,多方协调资金打井修路、安装路灯、建蓄水池、实施“四治六化一创”工程,全力改善人居环境。不仅“首战告捷”,在市县获表彰,而且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前不久,两村代表分别为市委党校送来了奖牌,还有部分贫困户自掏腰包,为党校驻村同志送来了锦旗。而这些奖牌和荣誉,让帮扶工作队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、责任更大了。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姚广林说:“它们就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,时刻紧盯着我们、督促着我们,不能有丝毫懈怠;就像一面面镜子,时刻让我们对照反思、查找差距、弥补不足;更像擂响的战鼓,时刻鞭策、激励我们举旗亮剑、冲锋在前,坚决要打赢这场攻坚硬战。”
今年,是万荣县、平陆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。每天都是倒计时,时刻都要保持冲刺状态。
打好“摘帽战”,先立“军令状”。“2018年我们要锲而不舍强化党建引领,筹建香菇采摘基地,建设农家乐示范点和村内小游园,修缮董永墓、关帝庙,开发乡村旅游新项目,组建舞蹈队、锣鼓队,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……”会上,两位“第一书记”分别向全村党员干部立下“军令状”,并表示:“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不管任务多么艰巨、还有多少“硬骨头”要啃,这个承诺都要兑现!”
(稿件来源:综合科;稿件作者:黄瑾丽)
责任编辑:李晓妮